多通道儲液槽是實驗室自動化系統、高通量篩選、免疫檢測(如ELISA)、PCR加樣及液體處理工作站中的關鍵耗材或配件,主要用于同時儲存多種試劑或緩沖液,并通過多通道移液器或液體處理機械臂進行同步加樣。
多通道儲液槽的設計可顯著提升實驗效率、減少操作誤差。為確保液體分配的準確性、避免交叉污染,必須遵循規范的使用步驟。

一、使用前準備
檢查與清潔:使用前檢查設備外觀是否完好,有無裂紋、變形或殘留物。若為可重復使用型(如聚丙烯材質),需用去離子水沖洗,必要時用70%乙醇消毒,晾干備用。一次性儲液槽應從無菌包裝中取出,避免污染。
選擇合適規格:根據實驗需求選擇通道數(常見8通道、12通道)和容積(如50mL、100mL),確保與多通道移液器或自動化設備兼容。
二、安裝與定位
放置于平穩平臺:將其置于實驗臺或液體處理儀的位置,確保底部平整、無晃動。
固定位置:在自動化系統中,需準確放入試劑盤卡槽內,確保定位準確,防止移液頭碰撞或吸液失敗。
三、試劑添加
分通道加液:使用單通道移液器或自動分液器,將不同試劑或同種試劑分別加入各通道。注意避免液體溢出或交叉污染。
液面高度控制:加液量應適中,通常不超過槽體容量的80%,確保移液頭有足夠的浸入深度(建議3–5mm),同時避免因液面過高導致多通道間連通或泡沫產生。
標記與記錄:在儲液槽邊緣或使用標簽明確標注各通道所含試劑名稱、濃度和日期,防止誤用。
四、與移液設備配合使用
移液器校準:確保多通道移液器已校準,各通道吸液體積一致。
調節移液頭深度:調整多通道移液器或機械臂的Z軸高度,使所有吸頭同步、垂直浸入液面下適當深度,避免觸底或吸入空氣。
預潤洗:吸取前,建議進行1–2次吸排操作(預潤洗),提高加樣精度,尤其對于粘稠或易起泡液體。
五、使用過程注意事項
避免不同試劑通道間液體混合,嚴禁用同一組吸頭在不同試劑槽間交叉使用。
對于避光試劑(如熒光染料),可選用不透明儲液槽或外裹錫箔紙。
實時觀察液面下降情況,及時補充試劑,防止空吸。
六、使用后處理
立即清洗:使用后盡快倒出殘液,用去離子水反復沖洗各通道,必要時用稀酸或洗滌劑浸泡,再用純水沖洗干凈。
干燥保存:倒置晾干或用潔凈氣流吹干,存放于清潔、干燥環境中,防止灰塵或微生物滋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