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通道儲液槽在高通量實驗、ELISA檢測、PCR加樣和自動化液體處理中廣泛應用,能顯著提升加樣效率。然而
多通道儲液槽在實際操作中,常因操作不當、設備匹配或試劑特性問題導致各種故障,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和重復性。掌握常見問題的識別與應對方法,是保障實驗順利進行的關鍵。

1、加樣量不一致或部分通道無液體吸入
這是常見的問題,通常由以下原因引起:
移液頭未安裝到位:檢查多通道移液器的吸頭是否全部牢固卡緊,有無松動或漏氣。
液面高度不均:確保各通道液面基本持平,避免因液位過低導致部分吸頭未浸入液體。
吸頭堵塞或變形:更換新吸頭,避免重復使用或使用劣質吸頭。
Z軸高度設置不當:調整移液器或機械臂的下降深度,確保所有吸頭同步浸入液面下3–5mm,避免觸底或懸空。
2、不同通道間發生交叉污染
可能因試劑溢出、吸頭碰撞或清洗不全導致。應避免加液過滿(不超過槽體80%容量);使用后立即清潔槽體,防止殘留液滴串流;嚴禁用同一組吸頭在不同試劑槽間交叉使用;對于高靈敏度實驗,建議每種試劑使用獨立儲液槽或一次性槽。
3、氣泡進入移液系統
多見于粘稠液體(如甘油、血清)或快速吸液時。應降低吸液速度,采用“慢吸慢放”模式;加液后靜置片刻,讓氣泡自然逸出;必要時對試劑進行短暫離心去除氣泡。
4、儲液槽變形或開裂
尤其在高溫環境(如孵育箱)或接觸有機溶劑(如DMSO、乙醇)時易發生。應確認儲液槽材質(如聚丙烯)是否耐溫耐溶劑;避免長時間暴露于高溫或強腐蝕性液體中;選用專用耐溶劑型號。
5、液體在槽內形成“液橋”或連通
當液面過高或槽體邊緣濕潤時,相鄰通道液體可能因表面張力連通,導致污染。應控制加液量,保持液面低于槽口;加液后用吸水紙輕輕擦拭槽口邊緣,去除多余液體。
6、自動化系統識別失敗或移液頭碰撞
在液體處理工作站中,若多通道儲液槽未正確放置或定位偏差,可能導致機械臂碰撞或吸液失敗。應確保其準確放入卡槽,參考標記對齊;檢查設備軟件中是否正確配置了槽位坐標和液體高度參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