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菌培養皿是實驗室微生物培養的基礎工具,由透明聚苯乙烯或玻璃材質制成,提供無菌平面供細菌生長。其圓形或方形設計搭配密封蓋,可防止污染并保持濕度,部分款式帶網格線便于菌落計數。它經高溫滅菌處理,采用獨立包裝確保無菌性,適用于細菌分離、純培養、藥敏試驗及微生物觀察。
正確的操作
細菌培養皿不僅有助于獲得準確可靠的實驗結果,還能防止污染和其他潛在的安全風險。以下是使用該產品進行實驗的標準步驟:

1、準備工作
在開始實驗之前,確保實驗室環境干凈整潔,并采取適當的個人防護措施,如穿戴實驗服、手套和護目鏡。準備好所有必要的設備和材料,包括無菌的培養皿、接種環或移液器、酒精燈(或其他滅菌設備)、以及適合目標細菌生長的培養基。
2、制備培養基
根據實驗需求選擇合適的固體或半固體培養基,并按照說明書指示進行配制。加熱溶解后,調整pH值并分裝到試管或錐形瓶中,然后進行高壓蒸汽滅菌處理(通常為121°C下持續15-20分鐘)。待培養基冷卻至約50°C左右時,在無菌條件下倒入已滅菌的皿中,每皿約倒入15-20毫升,靜置凝固。
3、接種過程
使用前需對接種工具進行滅菌。如果采用接種環,則應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直至紅熱;若使用移液器,則應更換無菌吸頭。從原始樣本中取少量細菌懸液或直接挑取單個菌落,輕輕涂抹于固體培養基表面,形成均勻分布的菌膜。對于需要厭氧條件生長的細菌,可以采用專門設計的厭氧培養皿或者通過添加還原劑創造無氧環境。
4、培養條件設定
將接種后的產品倒置放入恒溫培養箱內,設置適宜的溫度(多數細菌適宜在37°C下生長)及時間(一般為18-24小時)。部分特殊菌種可能需要不同的溫度或更長的時間來完成繁殖周期。保持蓋子緊閉以防止外界微生物污染。
5、觀察與記錄
定期檢查細菌生長情況,注意觀察菌落形態特征,如大小、形狀、顏色等。記錄每個階段的變化,并拍照留檔以便后續分析。避免頻繁開啟培養箱門,以防溫度波動影響細菌生長。
6、安全處置
實驗結束后,所有用過的產品都應視為生物危害廢物,需經過高壓滅菌處理后再行丟棄。清理工作臺面,妥善保管剩余的培養基及其他實驗用品,確保下次使用時處于良好狀態。
細菌培養皿遵循上述步驟可以有效地開展科學研究,同時保障實驗室環境的安全與衛生。正確的操作習慣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,還能為后續的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。